作者| 糖炒山楂 编辑| Mia “中餐厅变了。中餐” 《中餐厅7》首播
,不讨不爱节目组大大方方打出了这样的喜届标题 ,一众嘉宾也在节目中多次CUE到这个点。观众节目确实变了:其一
,慢综时隔三年再度回归海外经营模式;其二,变了明星嘉宾人数最多的中餐一次;其三 ,启动“一店双档”模式
,不讨不爱慢综艺迎来PK赛制。喜届 纵向时间线来看
,观众这样的慢综噱头的确在焕活节目
。公开数据显示 ,变了节目上线次日在芒果TV的中餐播放量较去年首播上涨55%,即使是不讨不爱同比被无数人视为IP影响力巅峰的第三季(也是此前最后一次出国录制)首播播放量也实现了18%的增长 。 另一面,这也是观众感慨最多的一句话。节目首播后,微博、豆瓣等社交平台上,网友热烈讨论着“慢综艺与对抗主题的适配度”
,而大多人站在了PK赛制的反对面。——对于《中餐厅》,大部分人想看的仍然是一档温馨温暖的美食综艺 。“这不是我爱的《中餐厅》了”,弹幕上不乏此类语句飘过
。 我们看到了一档老牌综艺求新求变的决心,但当努力用错了方向,结果也更加难掩辛酸。猫眼专业版上
,《中餐厅7》的综艺热度排名最高到第五名,非更新日则基本徘徊在10名开外。这显然不是一档头部综艺该释放的市场声量。 而立足市场 ,《向往的生活7》选择告别
,《五十公里桃花坞3》豆瓣打分人数不及上季一半,《中餐厅7》陷入改版争议
,是这届观众不爱看慢综艺了吗?这个话题愈发值得去探讨。 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出一个“肯定”的结论
。至少数据层面如此。 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 ,慢综艺的市场影响力正在锐减。以当下热播的三档头部综艺互为参照,《向往的生活》和《中餐厅》的影响力巅峰第二三季
,豆瓣打分人数分别维持在了9万和6万量级,但是到《桃花坞》,虽然被无数人追捧为新生代慢综艺天花板
,但第二季豆瓣打分人数也只有2万人 。 对于个体综艺IP来讲,影响力下滑同样显著。《向往的生活》虽然以告别季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,但豆瓣打分人数堪堪维持在9000+,远不及最受争议时上两季3万量级的打分人数;《中餐厅》上两季豆瓣打分人数就已经只有千位量级 ,也是综N代中关注度锐减的代表。《桃花坞3》临近收官,豆瓣打分人数不及前作 。 如果说豆瓣打分人数尚且只能对应一部分深度用户和年轻用户,那热度可能更加客观 。猫眼专业版上,和以往开播霸榜不同 ,《向往的生活》播出至今热度始终未能登顶,非更新日更是停留在五名开外;《桃花坞3》的热度也在首播9800+后持续下滑
,不过在更新次日热度会短暂上升。 作为新生代慢综艺,《桃花坞》其实更值得被关注。虽然首播成绩斐然、导演下场肯定市场表现超过第二季,但多个维度的数据走低其实也在拷问市场
:新综艺IP的生命力下降是否也在加速
?毕竟相比老牌综艺,刚刚步入第三季的《桃花坞》才刚刚到一个IP最好的上升期
。 果真是这届观众不爱看慢综艺了吗?也不能如此武断。 去年《快乐再出发》横空出世,在豆瓣上28万人打出了9.7分的成绩,不论是人数还是分数都刷新了市场纪录 ,而它最初的灵感来源只是《向往的生活》的衍生节目《欢迎来到蘑菇屋》 。到了第二季,也仍然有9万人打分 ,豆瓣评分9.4分,比肩巅峰时刻的《向往的生活》。 今年由《向往的生活》团队操刀的新综艺《种地吧》
,在豆瓣上同样撬动了4.6万人打分,评分8.9分。对于新综艺来讲,算得上成绩斐然 。简言之,观众始终都在,对慢综艺也保有着热情,但并不是谁都能撬动他们的买单热情。 毕竟谁也不想一提到《中餐厅》
,能够想到的还是“明学”
,那已经是2019年的综艺梗了;同样不想一提到《桃花坞》
,大众津津乐道的还是“尴尬九分钟”。大众不断回味“经典”,本身就说明了慢综艺内容的问题所在
。 2017年,《向往的生活》以黑马之姿杀入市场
,《中餐厅》便是诞生于同一年的又一慢综艺IP,它们共同开启了国产慢综艺的元年 ,也在之后两年迎来了综艺IP的巅峰时刻。只是7年时间过去,两者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未来。 “第七年,我们就暂时地先跟大家短暂地告别一下”,何炅和黄磊宣告了《向往的生活》的告别季
。相比太多来不及说再见的经典IP,这样有预告的主动告别 ,实属特别。 《中餐厅》选择了另一条路,它以大胆的改革创新向市场宣告着:中餐厅变了。这样并不难理解
。三年的疫情让这档节目以海外餐厅经营为主要模式的节目只能“困于”国内,今年的再度出海既是噱头更是回归,值得一次“豪赌”。从市场反馈来看,观众也的确在其释出去往布达佩斯录制的消息后
,爆发出了更大的热情。 这只是第一步,更深的是两档节目在七年之痒的节点上所作出的内容选择。慢综艺的求变从来就是难题
,大众有单一模式所带来的审美疲劳 ,但同样有对“熟悉的味道”的极强期待,这种期待保持在了一个微妙的水平线上,而创作者更像是走钢丝。 “一店双档”的经营模式是《中餐厅7》打出的主要看点 ,但这种慢综艺与强竞技模式的融合,只会让人想到《亲爱的客栈3》 。当温情一家人变成KPI机制下的职场关系时
,也让这档同为慢综艺开山之作的综艺IP口碑 、收视两失意 ,并就此终结。《中餐厅7》会步上它的后尘吗?答案尚不可知 。 不过能够看到,当首期节目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宣读解释规则、餐厅经营进度条为零、观众只能看一群明星嘉宾斗智玩梗的时候,节目也迎来了播出后的第一波口碑争议 。而一些深谙芒果综艺调性的观众,甚至已经预测到了之后的内容剧本,比如逆风翻盘 、话题争议等。 相比之下
,《向往的生活7》似乎在宣布告别后,意外找回了“初心”。节目中,不仅有黄磊何炅兴之所至的“老两口进程探望务工子女”的名场面,还在之后开启了“向往的乌兰布和之旅”,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,将嘉宾们从获取食材的任务感中解放出来,反而找到了三五老友享受生活畅所欲言的悠然。 嘉宾选择
,同样在两档节目中形成了对比
。曾经大众诟病《向往的生活》成为艺人商业走穴的站点,这一季显然主打“老友记”的回归 ,宋丹丹、陈赫 、沙溢等高呼声明星回归
,彭昱畅、张子枫等亦“全家到齐”。反而是《中餐厅》一改之前对高国民度演员的倾向,邀请了一系列年轻女艺人
,也被质疑嘉宾“降级”严重。 告别和改版求生,只是综艺IP走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,并无优劣之分,重要的在于如何给观众最好的体验 。如若不能 ,那可能就是王征宇所说的,不妨在“还有一点掌声的时候,体面的退场
。”当然我们更期待着综艺IP能够拿稳逆风翻盘的剧本,这才是内容的真正胜利。 《向往的生活》的告别
、《中餐厅7》改版不尽如人意
,或许都在加重属于慢综艺的市场焦虑。类型题材所面临的困境亦是老生常谈
:初心丧失
、艺人走穴、煽情至上、口碑下滑等。但我们仍然期待慢综艺的未来。 为什么必须要在此时探讨慢综艺的发展? 一方面 ,它的治愈内核仍然是当下观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,作为类型题材它有着自己存在的必然性;另一方面,曾有业内人士指出,“慢综是比较丰俭由人的节目模式 。在市场不太理想的状况下 ,慢综也算是调动市场运转、降低风险比较好的选择。” 明晰了这两点,也就会看到更多属于慢综艺的可能性
。三年前《桃花坞》出现
,相比此前田园牧歌式慢综艺
,它对人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了更纵深的挖掘,从更直接的情绪情感关照延展到了MBTI属性。而家庭模式和充分放权,也让其走出了慢综艺做饭 、谈心、经营等固定模版
,以不同家庭 、不同业态包容了更多元可能。 娱乐独角兽就对其中的650电台、孟子义美容馆颇为喜爱 ,由嘉宾自主发起的运动会、选秀成团
、T台走秀、520主题等也都极具看点,甚至极端天气也成了看点助攻。 《快乐再出发》豆瓣9.7分的成绩让其成为全新的慢综天花板。再到《种地吧》 ,则又是一种全新的姿态,将田园和慢彻底贯彻下来,但又有着最“时髦”的播出形式,豆瓣4.6万人打出了8.9分的成绩。《毛雪汪》将场景搬到了客厅,还是以中综艺之姿 。 告别
、改版
、出现新锐,慢综艺市场已然进入到新旧更迭、优胜劣汰的爆发期 。之前强情景、弱设定的慢综艺正在落幕
,反倒是一些强人物关系、新颖命题的综艺开始出现。短期或许有阵痛但长久而言必将是良性的。 只是若仔细来看,却又能够看到很多跟风的影子。这是慢综艺从兴盛伊始就存在的问题,就像曾经的客栈经营类综艺红极一时,只不过如今是换成了露营 。去年至今长短视频平台皆有露营类综艺推出,其中不乏《花儿与少年》这样的经典IP
,只是奈何并未有真正的突围者 。 这种“跟风”还体现在对嘉宾的选择上。一种是慢综艺颇为偏爱的“老友记”
,去年《快乐再出发》再度印证了熟人魅力,到了今年市场上兴起的“熟人综艺”不计其数,只是不知道谁会成为下一个出圈者。另一种则是明星搭配,国民度 、综艺感、CP感
、样本的多样性等都必不可少,但这在具体的实施中并不容易 。 《桃花坞》第二季封神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嘉宾样本的多样性
,并且实现了有效碰撞,但是到了这一季演员扎堆 、人员流动性强等都弱化了嘉宾的看点和火花。缺少了高国民度女星坐镇
,再加上黄晓明、岳云鹏
、许光汉等的高存在感 ,《中餐厅7》正在成为男性的主场。 慢综艺之局,正在变,而此时言落幕或新生 ,都为时过早。而我们可以期待的
,便是变局往往孕育着惊喜。是这届观众不爱看慢综艺了吗?
“七年之痒” :“告别”还是“创新改版”?
慢综艺之困
,何解?